一、在外出参加单位面试时,应将面试地点及时间、对方及自己的联系方式、行程安排等信息告知家长和学校(尤其是辅导员、同学),并保持联系。应选择在应聘单位办公地点和正常上班时间接受面试,并通过对方的办公电话进行核实。
二、个别不法单位通过虚假招聘获取毕业生个人信息,并蓄意诈骗,毕业生应保护好个人信息,尤其是家庭电话、家庭详细情况等;对于网络招聘或其他非正式渠道获得的就业信息,应该注意调查其真实性;对于公司给出的联系方式是手机号的单位信息要格外加以注意;要对应聘单位作详细了解,如单位业务范围、规模、地址、各种联系方式(尤其是固定电话)、官方网站,以及招聘条件、招聘流程、报到程序等情况,必要时可向单位所在地的工商部门求证其合法性。
三、正规企业招聘,一般不会收取毕业生的费用(报名费、培训费、体检费、服装费等),不会扣押毕业生身份证、学生证、毕业证等证件。毕业生要谨慎分辨,如发现疑点,毕业生应果断拒绝。
四、如招聘单位承诺的报酬非常优厚、职位级别较高的,毕业生要提防其经营活动的合法性。一旦发现招聘单位有欺诈等违法行为,毕业生应马上向当地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或公安部门报警,寻求法律保护。
五、要特别加强对传销组织的警惕,如遇到某个单位(甚至是某位很好的朋友、同学、亲人)对你非常主动,把加盟后的前景说得异常振奋人心,并要求介绍朋友或同学一同加入时,则要注意是否被骗或涉足传销。
六、已就业的学生应及时与所在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或就业协议,从而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。日常就业派遣应通过学校正常程序办理,警惕第三方中介机构有偿代理服务。
七、求职陷阱案例
案例1:求职简历填写家庭电话遭诈骗
济南某高校李同学,在网上填写求职简历时要求提供家庭住址、电话,他没有多想就如实填写了。过不多久,家里就收到了孩子求职在外遭遇车祸,需要家长打钱做手术等诈骗电话。
正规企业进行招聘时,不会关注毕业生的家庭住址、电话等信息,确需填写,可填写辅导员的办公电话。
案例2:工作太容易当心有陷阱
成都某高校于同学,称自己曾在某招聘网站投过简历,一直没收到回复。后来有一天,接到一个“销售公司”的电话,称他们在长沙、贵州等地销售电子商品,在网上看到她的简历后,觉得很不错,希望她能够加入他们公司,加入后一年至少能挣几十万元。
在大学生求职高峰季,鉴于部分大学毕业生急于找到工作,在选择工作单位时难免会有些松懈,影响判断。对此,专业人士表示:“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公司时,要看对方是否有正规牌照或正规证明。在求职过程中,一旦发现对方出现“一年就可以挣多少”等承诺时,要提高警惕。入职后,要对工作行为和公司的运作模式进行初步判断,是否存在虚假情况和违法行为。”
案例3:网上求职警惕网络传销
不少大学生过于信赖网上求职,将简历发到网上,自己的很多个人信息也同时曝光,难免会成为网络传销组织的“目标下线”。对此,专业人士表示:“不排除某些网络传销组织假冒某企业,在网络上进行虚假招聘。”这些人是利用正规公司的名称将人骗进去,然后引诱其加入传销团伙。如果求职者在网上看到打着创业、高科技、电子商务等旗号,以‘网络营销’‘网络直销’‘网店加盟’等形式从事网络销售工作的招聘信息,千万不可轻信。天上不会掉馅饼,一定要遵循生财有道原则,不能投机取巧。
案例4:求职“变相收费”需谨慎
刚从学校毕业的小王,日前通过中介介绍来到一家公司应聘。但令他奇怪的是,公司负责人对他的简历、学历并不太感兴趣,而只是让他支付230元的报名费,并承诺只要报名就可以上岗。然而,当小王付清费用之后,却被告知没有通过面试,这才感到自己上当受骗了。
以招聘名义收取报名费是招聘骗子最常用的欺骗手法。这些公司在招聘时候常常不查看任何学历证明,甚至不安排任何面试,而只是要求求职者支付诸如信息费、报名费、登记费、资料费、推荐费、注册费等名目繁多的费用。一些中介和用人单位甚至招聘一些子虚乌有的岗位,以吸引求职者前往。如果有应聘者前往,就不仅要在中介公司支付介绍费,到公司进行“面试”或者被“录用”时还要缴纳报名费、手续费等。而当用人单位和中介公司装满了自己的“钱袋”之后, 就会找出各种理由将应聘者“辞掉”。
案例5:谨防企业偷换“试用期”概念
小罗是北京某高校大四学生,四处投递简历,寻找工作的时候接到了一家小型出版社的电话,该出版社表示,如果小罗可以在出版社实习三个月并且表现得令人满意的话,双方就可以正式签约。小罗想,在求职的高峰时期去实习的话,将错过不少其他求职机会。而且,如何定义“表现得令人满意”也存在很大的问题,于是就没有答应。小罗的同学小夏听说之后,觉得机会难得,于是就联系了这家出版社。在三个月的实习中,小夏一直在出版社中忙项目、整理资料,十分认真。不过,三个月之后,出版社并没有与小夏签约。后来,小夏听说,出版社只是这段时间的工作比较多,需要她的帮忙,并没有打算正式与她签约。
毕业生与企业之间的口头合约充满了极大的不确定性,在进行所谓的试用期实习时要谨慎对待,最好签订实习协议,如遇单位拒不签订任何纸质协议时要多加注意、仔细甄别。
案例6:“五险一金”难兑现
去年毕业的小颖对现在的公司十分不满。“招聘时承诺五险一金,税后5000元,签约时就变成了只有三险,税前5000元”。在小颖看来,缺少任何一种保险都是失去了一份生活保障,企业这么做很不“厚道”。她也在准备新找一份工作,有机会就离开现在的公司。